
用声音记录历史,用朗诵打动人心。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大家好,欢迎收听《临图之声》栏目,我是馆员强宁。
今日为大家诵读的内容:吕桂景《他乡·故乡》选段,全书分为“故乡篇”与“他乡篇”两大脉络,共七辑60余篇散文。前者以北方乡村的老宅院、传统饮食及民俗风物为载体,追溯乡土记忆与血缘亲情;后者聚焦山东寿光菜乡的迁徙生活,记录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景观。通过方言习俗、自然意象的细腻描摹,作品在城乡互望中构建对“家”的多元诠释,以日常细节承载文化乡愁,呈现时代变迁下的个体生命体验。
选段内容
一轮明月寄乡愁
初秋时分,酷暑渐远,有了些许凉意。傍晚,当天边只剩下最后一抹余晖时,我趁着暮色独自向村外的田野走去。放眼望去,远处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黑黢黢的一片,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在暮霭的光影下,显得深沉而悠远。
我边走边抬头仰望星空,只见一轮明月在莲花般的云朵里自由地穿行,忽明忽暗,像在捉迷藏。一阵风吹过,耳边响起了秋虫的唧唧声,接着,蛐蛐也欢快地唱起歌来。我望着月光下的青纱帐,恍惚间,眼前又浮现出童年时的秋收景象。
展开剩余84%在儿时的记忆里,每年中秋节的时候,总是遇上农忙。每天清晨,父亲就早早地下地干活儿了,掰玉米、刨红薯、割豆子,从早忙到晚,总有干不完的活儿。大约半个月后,院子里堆满了金黄的玉米、红红的高粱、滚圆的豆粒、新鲜的红薯、星星点点的芝麻粒。看着这些丰收的果实,父亲脸上笑开了花!
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,皓月当空,凉风习习。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,二哥已做好了晚饭。见父亲从地里回来,三哥快速地在院子里摆上方桌,端上馍、红薯、玉米棒,然后,又盛上几碗稀饭。父亲见状,赶紧从屋里拿出两块儿月饼。一切准备停当后,只见父亲把月饼从中间横切一刀,竖切一刀,瞬间,两块儿大月饼变成了八块儿小月饼。
每当月亮升起的夜晚,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。晚饭后,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捉迷藏、丢沙包、跳房子、老鹰捉小鸡等游戏。人多的时候,我们就一起玩丢沙包或者老鹰捉小鸡;人少的时候,就玩跳房子或捉迷藏。捉迷藏的游戏规则是:所有参与者围在一起,各自把右手从背后伸到身前,一个人手背朝上时,那这个人就是“王”了。“王”的任务是到处寻找躲起来的人,找到谁,谁就是下一个“王”。
游戏开始的时候,“王”要自觉地捂起自己的眼睛不能偷看。此时,大家就可以四处“逃散”,各自寻找藏身之处了。我们一般都藏在柴火堆里、高粱秆里,只要能藏身的地方,只管往里钻。只要不被“王”找到,就算你藏得严实。一个看似简单的游戏,有时,我们能玩一个晚上。等到夜深人静散伙时,大家开心地唱着“大米开花,各回各家”的儿歌,欢快地向家中跑去。
甜月饼
进入九月,一种名为葱莲的花草,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“春天”孕育了一夏的花骨朵在秋风中次第开放,一朵、两朵、三五朵,渐渐地越开越多。小小的花瓣开出了别样的情怀,花香馥郁芬芳,沁人心脾!黄白相间的花朵在秋雨中肆意地开放,犹如那洁白的圣莲,带着诗意进入高远的境界。
在儿时的记忆里,每到掰玉米的季节才能吃到香甜的月饼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月饼可是个稀缺物品,平日里,别说吃了,连影子也见不到。每年只有到中秋节时,大人们才会做些月饼,或走亲访友时当作礼品,或给孩子们解解馋。
中秋节的夜晚,天气晴朗,云淡风轻,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,银色的月光洒在院子里,亮堂堂的,如同白昼一般。晚饭做好后,两个哥哥就把饭菜和月饼摆在院子里的石桌上。父亲坐下后,我和二哥三哥一齐围了上来。父亲把月饼横竖切成八小块儿,他只吃一块,其他的都留给了我们。
我们边吃月饼边听父亲讲《嫦娥奔月》的故事,正当我听得入迷时,只见父亲指着月亮说:“你抬头看看月亮有什么?”我盯着月亮看了好一会儿,感觉眼前有无数道彩色的光束在晃动。我仿佛看到了月亮里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。然后,我就给父亲描述了一遍,接着,两个哥哥哈哈哈地笑了起来,直夸我想象力丰富。
秋收之后,等地里的农活儿都忙完时,父亲就用架子车拉着我,再捎上二斤月饼,步行去几里外的张集乡看望八十多岁的姑奶。自打我记事起,父亲就这一门亲戚。每年的八月十五,父亲都会带着我去姑奶家走亲戚。姑奶每次见到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!拉着父亲的手问长问短,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。
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。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,月饼已不再是稀缺物品,各种口味的月饼在超市里都能买到。虽然我吃过很多种月饼,但总也比不上儿时吃的那种甜月饼了。如今,独在异乡的我,再也找不到童年时的那种幸福感了。
他乡·故乡
2000年12月,我随爱人从千里之外的河南来到了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——山东寿光。在表哥的帮助下,我们选择了在离家不远的牛头镇村进行自主创业,经营建材。
我初来乍到,人生地不熟,再加上方言差异很大,与别人交流时,只能听个“一知半解”,有时,为了一句话还得琢磨半天。再加上村里生活的各种不便,心理上时不时生出他乡谋生的苍凉感。
记得第一次出门赶集。村里赶集的地方是在一条公路上,是临时性的集贸市场。而且,还只能赶上午半天,中午集就散了。那天,姐姐带着我从南到北转了一圈,就当认认路。当时,集街上就一家杂货商店,而且货物也不全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,买菜时忘记买鸡蛋了,结果,五天(五天一次集)没有鸡蛋吃。
村子里的路,除了南北那条大街是柏油路面,其他的街道、胡同全是土路。晴天时,尘土飞扬,睁不开眼;下雨时,一走一脚泥,别说农用车、自行车了,连人都很难走出胡同。路不好走,也就算了,环境也很差。那时,没有固定的垃圾点,到处都是垃圾,间杂动物的粪便。冬天还好说,特别是夏天,臭烘烘的,苍蝇蚊子满天飞。而且,街道上也乱糟糟的,房前屋后堆满了棉花秆及腐烂的杂草。
2015年,全村通上了天然气,村民每月只需在固定的日子充气即可,彻底解决了柴草乱堆乱放的问题。每个村委大门口外,安装了一套净水系统,平时里,村民只需拿着水卡,就能喝到干净的纯净水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牛头镇村陆陆续续入驻了三四家大型超市。超市里货物齐全,应有尽有:新鲜蔬菜、瓜果李桃、牛奶、鸡蛋、玩具、零食……
2016年,党总支村委在村南头新建了两栋六层高的居民楼。在村里工作、经商的小青年们也住上了城里人才有的楼房。2019年,村里又建成了两栋现代化电梯洋房。这样,既解决了青年们的住房问题,又保护了原来的村容村貌,牛头镇村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。
街道宽了、路灯亮了、胡同整洁了、环境变美了……走在大街上,感觉天蓝云白、空气清新。偶尔,驻足闻一闻花香,听几声鸟鸣。孩子们在娱乐广场上玩耍,老人们坐在一起喝茶、聊天、下象棋。
时光荏苒,一晃二十年过去了。我与这里的花草树木、人文景致有了深厚的感情!此时,我再也没有了身在异乡的感觉,如同土生土长的牛头镇村人,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。
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,我们似乎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“异乡人”,在物理空间的位移与心理认同的摇摆间,不断追问着“何处是故乡”这一永恒命题。它代表着陌生的街道、不同的口音、需要重新学习的生活规则。在他乡,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像一棵被移植的树,根系暴露在空气中,努力适应着新的土壤。这种疏离感与不确定性,几乎是每个漂泊者的共同记忆。作者没有回避这种不适与挣扎,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种“局外人”的微妙心理——既渴望融入,又害怕失去自我;既向往新环境的可能性,又怀念旧秩序的安稳。
发布于:北京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